分享有關人工智能 (5/5):可以怎樣善用智能?

筆者最後想寫一篇,分享有關若非技術人士,可以怎樣最優化掌握人工智能的好處。

掌握用法和商業應用

一般若並非以電腦為主修學科,也一樣可以有效掌握科技。最簡單的方法之一,就是掌握其用法 (Use Case)、用戶處境 (User Scenario / User Story)、用戶流程 (User Journey)、用戶體驗 (UX: User Experiences)。

掌握這五者,加上學習相關應用軟件的用法,就大概夠用。例如不少人在做的掌握 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的用法。在大部份需要科技的商業公司,包括不少藍籌企業,都需要有科技產品設計 (Product Design)、商業發展 (Business Development)、巿場營銷 (Marketing) 等的人士。而以上這段的技能,就是大致都包括了產品設計上的基本技能。

而可以想像和明白:掌握了產品層,然後專業技術就去找技術人士幫助。這樣就會分擔到不同的功能和設計工作。

演算法和概念的學習

除了產品,也值得留意學習科技業內的演算法。演算法大多都未必需要高深的技術知識。例如人工智能的強化學習 (Reinforcement Learning)、Transformer Model(有勉強譯作「變換器」,是其中一種智能網絡模型);或當中一些演算法例如 Gradient Ascent/Descent(梯度上升法 / 下降法)之類。這些都是類似科普知識,經閱讀都能掌握。

以前區塊鏈時代,筆者也是向人推薦可以學習演算法。例如拜占庭容錯演算法(去中心化的核心,BFT: Byzantine Fault Tolerant)、零知識證明(ZKP: Zero Knowledge Proof)、區塊鏈高速架構的優化設計、等等。這些科普知識,當中的設計包含了不少奧妙、有趣、而不深奧的邏輯方法。差不多若開個 youtube,10-15 分鐘都可以簡單講解。例如 Wired channel 向不同程度的人解釋上述的 ZKP,對談對象包括10歲和13歲的少年也能清楚明白(連結)。而且不單是用在電腦科學,是可以用在任何的領域當中。

下面左圖是 Transformer 的設計。而右圖是簡化圖解梯度下降法(演算法)的概念。

科技普及階段模型

以前筆者親自設計和分享的一個科技應用普及的階段模型。在這裡也貼一下。都是那些階段見過不少科技的普及次序後,歸納出的一個原理。科技可以有個分類:

1. 國家級。最尖端的科技是一般平民接觸不到。例如 Siri 便本來是由民企與國防合作投資開發的科技。互聯網本來也是,來自其前身 Arpanet。

2. 實驗級。一些已公開科技,但仍是很初步,資源甚少。與其說應用,不如說開荒。而且很不好用、不穩定。一般只會由科技人去接觸。

3. 普及工程級。具普及的 API。

4. 普及民用級。所有人都能接觸到的科技。例如瀏覽器、通訊軟件、Facebook、Google 之類。

通常任何在媒體已取得潮流的科技,都會是上述 2與3之間。會有很多普及功能,但若要找最先進的功能,很多仍是實驗級,需要很多整頓和除錯時間。

行業應用

怎樣將科技帶到其他行業中,使到其他行業也可以得著科技的好處。這是將科技普及化的意義和價值。而這一點,是需要不同行業中長期深造,深化明白不同行業原理的人員,與科技人員配搭,一起設計出科技工具,使到不同行業都能得益。這是科技普及的意義。

而這也是現代化,將學術成果能應用到「官、產、學、研」,並使到產業應用的生態,能回饋到學術和研究內,的系統方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