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評:007 – Spectre

Daniel Craig 的 007 的系列的第四集。評分:Rotten Tomatoes 63%,IMDB 6.8/10。筆者評50%。普通 007 電影部,老話題,故事和演譯上都未算突出,但也不失為一個普通的電影娛樂。而扣分位在犯駁太多,而且明明是上佳的經典素材拍成了炒冷飯。

~ 題外:影評這玩意兒 ~

題外,請下寫影評這回事。

寫影評的思考方法都是幾個。(1) 分享下對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鑑賞。(2) 讓其他有看過同一電影的人,在不同觀感、不同角度之間,再看這電影一次 (3) 讓未看過同一電影的人,看下是否值得推介、或者是否伏戲;或有沒有自己想看的東西,或觸類旁通 (4) 分享下一些相關的筆者的生活上的連帶思想,因為電影都是種具教育和啟發性的媒介 (5) 對電影為作商業建設和產品,在營運方法和產品方法上,在筆者的主業本科上,寫下和分享一點思考方法 (6) 人生路上的感悟,人生意義的探究心得 (7) 純電影樂趣和寫作樂趣。

~ 回到正題:主線 ~

這劇的主線都是幾個劇情: #劇透慎入

  1. 邦得到八爪魚介指
  2. M 與 C 的政治角力。M 支持 “00″ 項目;C 覺得 “00″ 項目已經過時,推行全球資訊監控項目以取代之。
  3. M 對邦的擅自行動不滿;上集 Skyfall 的同僚 Q 與 Eve 的詢問,知道原來是之前的 M 的遺下任務。邦得到 Q 與 Eve 的支持。邦參與葬禮,遇到寡婦 Lucia。然後得到了九眼的聚會地點。
  4. 九眼聚會所中,見到 Franz Oberhauser。邦逃離聚會所。
  5. 邦找到 White 的所在。然後也找上了女主角 Swann。然後也知道了九眼和之前三集的頭目是有關連,而且也和之前的 Quantum 機構有關連。九眼就是個最高權力的影子政府(影子政府即是民間傳聞的陰謀論中,掌握世界的真正的資源的權力的地下組織)。
  6. Swann 帶邦到其父 White 提到的美國人,不是個人而是個酒店。當中找到 White 的密室,找到撒哈拉沙漠中的九眼的座標。
  7. 到沙漠中找到建築物。然後找到 Franz Oberhauser。對談中知道是和邦一起長大,邦的寄養家庭中養父的兒子。因父愛的妒忌而憎恨邦,而有九眼。Franz Oberhauser 裝死後,易名 Ernst Stavro Blofeld,也就是 007 的經典宿敵(故事重構了經典角色)。邦被虐待,然後逃離。當中炸毀了基地,傷了 Franz。
  8. 回到倫敦,眾人去拘捕 C 並要阻止九眼上線。幾經掙扎,M 與 C 的爭鬥中,C 墮樓而死。Blofeld 因基地破壞的眼部受傷,出現與邦對質後,邦救了 Swann。然後擊落了 Blofeld 的直昇機。Blofeld 被捕。完場。

這套電影的犯駁指數:70%。主角光環太多,不單車逐和槍戰具不死身,面對插入式腦部手術都具不死身。壞蛋的原因太低級(為父愛的妒忌搞咁多野)。九眼的雷聲大雨點小;形象不足。為塑造 Blofeld 眼傷畫面而勉強劇情。國際關係太無能。

~ 好的邦電影 vs 壞的邦電影:邦電影的方法討論 ~

邦電影在電影史上都已算是一個經典。而且已是一個入屋、具典型的電影。邦電影的主要元素,是可以陳列出來,並且分析其構造方法,和造成的質素上的差異。

~ 元素 ~

邦電影的元素,不外以下幾個:

  1. 一開場的任務、場面氣氛;然後都一定會有打架和特技場面。用以校準觀眾期望。
  2. 然後有 007 的向著鏡頭開槍的經典畫面。然後播主題曲,並且順著播放 007 的片頭藝術 (007 Title Sequence)。通常都是些將現代舞和意識流,crossover進 007 的特務、陰謀、國際、特技場景。
  3. 然後順著一開場的任務,做個「起承轉合」中的承與轉。漸漸引入主要任務、主要角色、主要壞蛋、主要陰謀。就是整個故事與場所。
  4. 主要角色
    • 邦女郎。和(通常都是太開放的)性。
    • Aston Martin 靚車。
    • Q。科技工具提供者。
    • M。邦的頂頭上司。
    • 敵頭目、陰謀論、邪惡集團
  5. 車追逐、槍戰、格鬥、暗殺、埋伏、潛入、駭入、美男計。

~ 命題 ~

邦電影是有個問題:因為觀眾通常都是知道甚麼叫「邦電影」的人、整個系列來看的人。只看單套的觀眾不多。所以,若太有套路,觀眾就都會覺得沉悶。這點和 Marvel 電影相似。

而正因為是系列型觀眾,相反來說,若太不像典型的邦電影,就會有期望落差、貨不對辦的問題。而好消息是這點的調節空間是有的,視乎編劇和導演的功力。

~ 好與壞的分別 ~

所以,邦電影若是「典型太多」,只集中在車追逐、槍戰、特技;或邦女郎、名車;若只集中在這些身上,就會失去了故事的立體和色彩。差不多只淪為電視劇、天天都播放一樣的廉價娛樂。

而邪惡集團、陰謀論、大壞蛋那些,也是一樣。這類素材,在廿一世紀喜歡看電影的我們,已知道過不少。要造個更有意義的意象,是要有點電影工匠的技術和心機。

所以,構造個好的邦電影,是要有:(1) 好的故事:世界觀、人設、陰謀論、政治演繹 (2) 好的講故事能力,引人入勝 (3) 車逐、槍戰、特技那些,要恰到好處 (4) 邦女郎和名車是必備,但荷里活從不缺這些。

還有幾個操作也是要考慮的主要元素,而且也是常見和容易的崩壞點:(1) 邦的主角光環,太過無敵就會犯駁和不好看 (2) 劇情切忌犯駁 (3) 科技太強、誇張 (4) 用特務機構太無能,去顯出邦的強大 (5) 管治和計劃太廢,似乎靠前線人員單靠打殺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(6) 邦女郎沒認識幾天就性,和為劇情需要講到很深感情;濫性和濫情。

而且,以前的邦電影,邦像是個廣博見識的知識分子。近年的邦電影,邦像個文盲、無乜知識,只懂上陣肉搏和耍小聰明的小混混。

~ 007 的「意義」 ~

加個註腳。以前邦電影會有邦也停下反思意義的時候。但近年的邦電影,邦差不多只淪為使命必達的機器。

所以近兩集((4) Spectre 和 (5) No Time to Die),對邦的形容,也是到底他是任務執行者,還是純粹殺手。這也是對 “007″ 這個概念的一個最好反思。

“00″ (“Double O Status") 在電影中是個編制,即是 Licence to Kill 可以為執行任務,而被國家賦予權力合法殺人。而反思問題是:這 “00″ 的意義,是殺人本身?還是為執行任務本身?

殺人是傷害、有違天理。但任務的意義是帶來「價值」。價值當然是指「一切的正向與美善的價值」。而這正是 “00″ 的意義上的吊詭:當為執行為美善的價值的意義的任務時,若有邪惡力量的阻攔,例如殺一個救十個,倫理上是否可以以殺人為手段,去達到美善的價值?這在廿一世紀,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電車命題。在數十年前的荷里活,就是 007 電影的核心。一個供價值和意義上的反思的提問。

而這 007 電影 / 邦電影的核心的電車命題,在近年的邦電影中已著墨越來越少。當邦電影的反思意義進入蒼白,邦電影也只流於特技和低俗的陰謀論。

最後貼下劇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