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評:Daniel Craig 的 007 系列

因為以 Daniel Craig 為邦的 007 系列重啟,已經宣佈劃上句號。所以可以將個系列歸納一下。主要是想比較這五部不同編劇、不同導演、不同發行商,但是主角相同,時空相近的作品。以作為營運和產品的反思案例和素材,以電影為行業。

~ 博客內影評 ~

貼回之前寫的每套影評連結:

影評:007 – Casino Royale
影評:007 – Quantum of Solace
影評:007 – Skyfall
影評:007 – Spectre
影評:007 – No Time To Die

~ 營運 ~

先寫一些營運方面的指標。

Casino RoyaleQuantum of SolaceSkyfallSpectreNo Time To Die
上映年2006.11.162008.10.292012.10.232015.10.262021.09.30
編號Bond 21Bond 22Bond 23Bond 24Bond 25
概念20052006200920132016
試鏡200520072011.11.032014.122018.12
製作開始2006.01.03 –
2006.07.20
2007.08.16 –
2008.06.21
2011.11.072014.12.082019.04.25
評價RT:94%
IMDB:77%
筆者:85%
RT:64%
IMDB:60%
筆者:30%
RT:92%
IMDB:78%
筆者:90%
RT:63%
IMDB:68%
筆者:50%
RT:83%
IMDB:65%
筆者:75%
預算 (US$)150M200-230M150-200M245-300M250-301M
票房 (US$)616M589.6M1.109B880.7M774.2M
ROI310.67%194.8%639.33%259.47%209.68%
導演Martin CampbellMarc ForsterSam MendesSam MendesCary Joji Fukunaga
編劇Neal Purvis*
Robert Wade*
Paul Haggis

*五部都有參與
Paul Haggis
Neal Purvis*
Robert Wade*
Neal Purvis*
Robert Wade*
John Logan
John Logan
Neal Purvis*
Robert Wade*
Jez Butterworth
Neal Purvis*
Robert Wade*
Cary Joji Fukunaga
Phoebe Waller-Bridge
監製Michael G. Wilson
Barbara Broccoli
製作商Eon Productions
發行商Sony Pictures ReleasingUniversal Pictures
片長144 min106 min143 min148 min163 min

~ 電影藝術 ~

然後再寫一些電影作為藝術作品的指標。

Casino RoyaleQuantum of SolaceSkyfallSpectreNo Time To Die
一般評價的優等次序(優至劣)15243
演員:邦Daniel Craig
演員:MJudi DenchRalph Fiennes
(角色名:Gareth Mallory / M)
邦女郎Vesper Lynd
演員:Eva Green

Solange Dimitrios
演員:Caterina Murino
Camille Montes
演員:Olga Kurylenko

Strawberry Fields
演員:Gemma Arterton
Eve Moneypenny
演員:Naomie Harris

Sévérine
演員:Bérénice Marlohe
Madeleine Swann
演員:Léa Seydoux

Eve Moneypenny
演員:Naomie Harris

Lucia Sciarra
演員:Monica Bellucci

Estrella
演員:Stephanie Sigman
Madeleine Swann
演員:Léa Seydoux

Eve Moneypenny
演員:Naomie Harris

Nomi
演員:Lashana Lynch

Paloma
演員:Ana de Armas
壞蛋Le Chiffre
演員:Mads Mikkelsen
General Medrano
演員:Joaquín Cosío
C / Max Denbigh
演員:Andrew Scott
Ernst Stavro Blofeld / Franz Oberhauser
演員:Christoph Waltz
幕後黑手Mr. White
演員:Jesper Christensen
Dominic Greene
演員:Mathieu Amalric
Raoul Silva
演員:Javier Bardem
Ernst Stavro Blofeld / Franz Oberhauser
演員:Christoph Waltz
Lyutsifer Safin
演員:Rami Malek
演員:QBen Whishaw
壞蛋做了甚麼壞事?資助恐佈活動,炸飛機,藉以投資獲利與軍閥合作,興建水壩,壟斷水源,民不聊生組織了私營特務組織;偷取了特務名單並公佈;背後動機是純粹地想報復和刺殺 M九眼滲透情報部門;建立全球監控網絡;並與邦本人有童年私怨控制了標靶式生化武器,可殺人於無形,販賣服務
M 的計劃 / 邦的執行阻止飛機被炸;藉 Poker 賭博使壞蛋破產,藉以使壞蛋向國家尋求庇護,致使破毀恐佈活動網絡本來只是追查 White 和了結上集 Vesper 的故事。結果也阻止了水源被壟斷。搗毀了私營組織;保護 M阻止滲透;阻止監控網絡主要為救妻兒;另外就是搗毀生化工場和武器
任務純粹是私怨的指數0%80%90%100%70%

影評:007 – No Time To Die

Daniel Craig 的 007 的系列的最後一部、第五集。評分:Rotten Tomatoes 83%,IMDB 7.5/10。筆者評75%。 #劇透慎入

~ 主線 ~

  1. Swann 的原生家庭,和與壞蛋 Safin 的往事。
  2. 邦與 Swann 互訴成長創傷。被埋伏。和分手。
  3. 五年後,Spectre 偷取了科技並拹持科學家 Valdo Obruchev。科技是 M 的項目 Heracles 海格力斯,一個標靶納米生化武器 (DNA-Targetting Bio-Nanobots)。特務 Nomi 取代了邦作為 007 編號。
  4. 邦受 Felix Leiter(第一集 Casino Royale 中的美國特工)招募而加入作特工。和 Logan Ash 、並美特工/邦女郎 Paloma 潛入 Spectre 聚會點調查。科學家偷換了設定,殺了所有 Spectre 成員,然後隨邦逃走。回程中,Ash 背叛而殺了 Leiter、帶走了科學家 Obruchev。邦逃生。
  5. 回到倫敦後,邦想接觸 Blofeld 去查問有關幕後僱主。得知 Swann 是惟一能接觸 Blofeld 的人。而 Swann 受 Safin 唆擺去殺 Blofeld。邦見到 Blofeld,Blofeld 承認 Swann 沒有背叛邦;而邦因不知情而傳送了 nanobot 給 Blofeld 而殺了他。
  6. 邦追縱 Swann 而找到她童年居所。遇到 Swann 的五歲女兒 Mathilde。Ash 來襲擊,邦帶二人走難。邦與 Ash 爭鬥期間,Safin 捉走了 Swann 和 Mathilde。
  7. 邦和 Nomi 用滑翔潛水機,潛入 Safin 的基地。邦救了二人,然後交給 Nomi 帶走撤離。Nomi 殺了科學家 Obruchev。邦開了門然後給了訊號發射導彈。
  8. 最後 Safin 阻止,邦打鬥中感染了 nanobot;為保妻兒安全留在島上犧牲。

~ 簡評 ~

這集的故事內容都較前幾集具體,和立體。所以筆者也給了稍高一點的評分。不過故事也有不少犯駁,而且 Safin 的動機和角色太含糊;總之大概就是想報復 Spectre 的人、也大概是 Swann 的養父。

而思潮的歷史時空上,邦女郎也因為多元正確而加入了南美裔的英國演員。

而連貫式的故事來到第五集,開始漸有沉悶感;總之主角光環會勝利。所以電影雖然算做得不錯(若非這原因,筆者可能會給 80%),但是重複感高導致扣分。

~ 故事的哲理提問 ~

整個故事的理念,說穿了就是「建立一個 007 的倒影的壞蛋」。壞蛋 Safin 在與邦的對話戲中也提到,他和邦在骨子裡沒有兩樣,只不過是手段不同。這個提問值得在這裡寫一下供反思。

Safin 的提問是:"00″ Status 是殺手特務,藉以維護世界和平,或只是執行國家給他的任務。那麼他用 nanobot 一樣掌握生殺大權,兩者有甚麼差別?若沒有客觀標準,不就只是立場先決、自視為公義,只不過是相比拳頭夠大、只不過是誰大誰惡誰正確、只不過是詮譯權的競較嗎?

邦在現場的回答,是:Safin 這方式,是搞亂世界、使世界大亂。

這答案若說是回答,不如說是有點自義。看了五集,邦有屢次都越過上級指令,也有多次越規殺人、私怨殺人。若說世界大亂,前幾集的邦就已是使世界大亂。邦的 00 Status,在第一集 Casino Royale 的 M 說得好:是要他夠成熟決定,甚麼時候應該做最正確的決定;而 M 也有點猶豫邦是否夠成熟和到時候。而這五集呈現出很多邦的不成熟、衝動、感情用事。這正正被 Safin 點出了問題。

可以說,Safin 這個提問,將這五集的邦電影,提出了一個平行時空中,另一個更成熟的邦的可能性。也正是回答了 “00″ Status 的 Licence to Kill;和在上個影評中筆者提到,「007 的意義」的反思問題,並若抽空意義就成了低俗殺戳的核心價值問題。

最後貼下劇照。

影評:007 – Spectre

Daniel Craig 的 007 的系列的第四集。評分:Rotten Tomatoes 63%,IMDB 6.8/10。筆者評50%。普通 007 電影部,老話題,故事和演譯上都未算突出,但也不失為一個普通的電影娛樂。而扣分位在犯駁太多,而且明明是上佳的經典素材拍成了炒冷飯。

~ 題外:影評這玩意兒 ~

題外,請下寫影評這回事。

寫影評的思考方法都是幾個。(1) 分享下對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鑑賞。(2) 讓其他有看過同一電影的人,在不同觀感、不同角度之間,再看這電影一次 (3) 讓未看過同一電影的人,看下是否值得推介、或者是否伏戲;或有沒有自己想看的東西,或觸類旁通 (4) 分享下一些相關的筆者的生活上的連帶思想,因為電影都是種具教育和啟發性的媒介 (5) 對電影為作商業建設和產品,在營運方法和產品方法上,在筆者的主業本科上,寫下和分享一點思考方法 (6) 人生路上的感悟,人生意義的探究心得 (7) 純電影樂趣和寫作樂趣。

~ 回到正題:主線 ~

這劇的主線都是幾個劇情: #劇透慎入

  1. 邦得到八爪魚介指
  2. M 與 C 的政治角力。M 支持 “00″ 項目;C 覺得 “00″ 項目已經過時,推行全球資訊監控項目以取代之。
  3. M 對邦的擅自行動不滿;上集 Skyfall 的同僚 Q 與 Eve 的詢問,知道原來是之前的 M 的遺下任務。邦得到 Q 與 Eve 的支持。邦參與葬禮,遇到寡婦 Lucia。然後得到了九眼的聚會地點。
  4. 九眼聚會所中,見到 Franz Oberhauser。邦逃離聚會所。
  5. 邦找到 White 的所在。然後也找上了女主角 Swann。然後也知道了九眼和之前三集的頭目是有關連,而且也和之前的 Quantum 機構有關連。九眼就是個最高權力的影子政府(影子政府即是民間傳聞的陰謀論中,掌握世界的真正的資源的權力的地下組織)。
  6. Swann 帶邦到其父 White 提到的美國人,不是個人而是個酒店。當中找到 White 的密室,找到撒哈拉沙漠中的九眼的座標。
  7. 到沙漠中找到建築物。然後找到 Franz Oberhauser。對談中知道是和邦一起長大,邦的寄養家庭中養父的兒子。因父愛的妒忌而憎恨邦,而有九眼。Franz Oberhauser 裝死後,易名 Ernst Stavro Blofeld,也就是 007 的經典宿敵(故事重構了經典角色)。邦被虐待,然後逃離。當中炸毀了基地,傷了 Franz。
  8. 回到倫敦,眾人去拘捕 C 並要阻止九眼上線。幾經掙扎,M 與 C 的爭鬥中,C 墮樓而死。Blofeld 因基地破壞的眼部受傷,出現與邦對質後,邦救了 Swann。然後擊落了 Blofeld 的直昇機。Blofeld 被捕。完場。

這套電影的犯駁指數:70%。主角光環太多,不單車逐和槍戰具不死身,面對插入式腦部手術都具不死身。壞蛋的原因太低級(為父愛的妒忌搞咁多野)。九眼的雷聲大雨點小;形象不足。為塑造 Blofeld 眼傷畫面而勉強劇情。國際關係太無能。

~ 好的邦電影 vs 壞的邦電影:邦電影的方法討論 ~

邦電影在電影史上都已算是一個經典。而且已是一個入屋、具典型的電影。邦電影的主要元素,是可以陳列出來,並且分析其構造方法,和造成的質素上的差異。

~ 元素 ~

邦電影的元素,不外以下幾個:

  1. 一開場的任務、場面氣氛;然後都一定會有打架和特技場面。用以校準觀眾期望。
  2. 然後有 007 的向著鏡頭開槍的經典畫面。然後播主題曲,並且順著播放 007 的片頭藝術 (007 Title Sequence)。通常都是些將現代舞和意識流,crossover進 007 的特務、陰謀、國際、特技場景。
  3. 然後順著一開場的任務,做個「起承轉合」中的承與轉。漸漸引入主要任務、主要角色、主要壞蛋、主要陰謀。就是整個故事與場所。
  4. 主要角色
    • 邦女郎。和(通常都是太開放的)性。
    • Aston Martin 靚車。
    • Q。科技工具提供者。
    • M。邦的頂頭上司。
    • 敵頭目、陰謀論、邪惡集團
  5. 車追逐、槍戰、格鬥、暗殺、埋伏、潛入、駭入、美男計。

~ 命題 ~

邦電影是有個問題:因為觀眾通常都是知道甚麼叫「邦電影」的人、整個系列來看的人。只看單套的觀眾不多。所以,若太有套路,觀眾就都會覺得沉悶。這點和 Marvel 電影相似。

而正因為是系列型觀眾,相反來說,若太不像典型的邦電影,就會有期望落差、貨不對辦的問題。而好消息是這點的調節空間是有的,視乎編劇和導演的功力。

~ 好與壞的分別 ~

所以,邦電影若是「典型太多」,只集中在車追逐、槍戰、特技;或邦女郎、名車;若只集中在這些身上,就會失去了故事的立體和色彩。差不多只淪為電視劇、天天都播放一樣的廉價娛樂。

而邪惡集團、陰謀論、大壞蛋那些,也是一樣。這類素材,在廿一世紀喜歡看電影的我們,已知道過不少。要造個更有意義的意象,是要有點電影工匠的技術和心機。

所以,構造個好的邦電影,是要有:(1) 好的故事:世界觀、人設、陰謀論、政治演繹 (2) 好的講故事能力,引人入勝 (3) 車逐、槍戰、特技那些,要恰到好處 (4) 邦女郎和名車是必備,但荷里活從不缺這些。

還有幾個操作也是要考慮的主要元素,而且也是常見和容易的崩壞點:(1) 邦的主角光環,太過無敵就會犯駁和不好看 (2) 劇情切忌犯駁 (3) 科技太強、誇張 (4) 用特務機構太無能,去顯出邦的強大 (5) 管治和計劃太廢,似乎靠前線人員單靠打殺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(6) 邦女郎沒認識幾天就性,和為劇情需要講到很深感情;濫性和濫情。

而且,以前的邦電影,邦像是個廣博見識的知識分子。近年的邦電影,邦像個文盲、無乜知識,只懂上陣肉搏和耍小聰明的小混混。

~ 007 的「意義」 ~

加個註腳。以前邦電影會有邦也停下反思意義的時候。但近年的邦電影,邦差不多只淪為使命必達的機器。

所以近兩集((4) Spectre 和 (5) No Time to Die),對邦的形容,也是到底他是任務執行者,還是純粹殺手。這也是對 “007″ 這個概念的一個最好反思。

“00″ (“Double O Status") 在電影中是個編制,即是 Licence to Kill 可以為執行任務,而被國家賦予權力合法殺人。而反思問題是:這 “00″ 的意義,是殺人本身?還是為執行任務本身?

殺人是傷害、有違天理。但任務的意義是帶來「價值」。價值當然是指「一切的正向與美善的價值」。而這正是 “00″ 的意義上的吊詭:當為執行為美善的價值的意義的任務時,若有邪惡力量的阻攔,例如殺一個救十個,倫理上是否可以以殺人為手段,去達到美善的價值?這在廿一世紀,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電車命題。在數十年前的荷里活,就是 007 電影的核心。一個供價值和意義上的反思的提問。

而這 007 電影 / 邦電影的核心的電車命題,在近年的邦電影中已著墨越來越少。當邦電影的反思意義進入蒼白,邦電影也只流於特技和低俗的陰謀論。

最後貼下劇照

影評:蜘蛛俠三部曲

[影評mode] 順手寫埋三套蜘蛛俠。Home-coming,Far From Home 和 No Way Home。aka 蜘蛛俠三部曲。而我竟然發覺三套一齊寫都無乜問題。

因為三套都穿插在 avengers 的電影之間,所以劇情發展都和 avengers 的電影有關。

第一套 Home-coming 是 avenger 戰爭後,回收外星「科技遺產」引起的事端;加上 ironman 作為導師、並招募 spiderman 入伍加入 avenger。

第二套 Far From Home 是 ironman 在 avenger 之戰殉職後,spiderman 主角彼得悶悶不樂的開始;而因為繼續了 ironman 的「(又一)科技遺產」引起的事端。當中發展了 MJ 的感情線,和公眾知悉了蜘蛛俠的身份。

第三套 No Way Home 是為 Dr Strange 打前哨戰的電影。依然接駁了 avenger 的戰後重建,並引到平行時空的話題。這次也有「科技遺產」的失誤事端,就是來自 Dr Strange 的魔法。

寫下評語。蜘蛛俠的電影看多了,會看到有個套路。整套算順眼好看,但會很易估到劇情發展。有幾個橋段是不段重覆的:

1. 因為蜘蛛俠純粹身手好,所以總之要有些科技或魔法的元素護航。

2. 總之蜘蛛俠是怎樣都打不死的。總之閃得開、捱得住、跌不死。任意違反物理原則都無違和。

3. 總之小朋友就係小朋友。總是想得太天真。

4. 總之只有編劇想佢知道蜘蛛俠身份的人和時間,佢地先會知。除此之外,就算就明顯到就在眼前,都看不到。

5. 總之就是看武打特技、科幻題材、電腦特效、少少感情線,再接駁上 avenger 的其他電影。就係蜘蛛俠的全部主要元素。

蜘蛛俠電影已成為罐裝方程式。差不多想像到,佢地照住條 formula 再印刷第四五六七八套電影,差不多都完全無難度。都會有穩定收視。

評分。

Homecoming:IMDB 7.4/10,Rotten Tomatos 92%。預算 1.75億、票房 8.8億。都是美元計。片長133 分鐘。

Far From Home:IMDB 7.4/10,Rotten Tomatos 90%。預算 1.6億、票房 11.3億。片長 129 分鐘。

No Way Home:IMDB 8.3/10,Rotten Tomatos 93%。預算 2億、票房 19億。片長 148 分鐘。

個人評分:三套都是 80%。未來三套未看的蜘蛛俠大概都是 80%。套路已定,太明顯,總之交足功課;也不失為好的娛樂。

而值得一說的是:蜘蛛俠電影有個傳統,就是演員和女主角都假戲真做,最後都會拍拖。這集 MJ Zendaya 也是和 Tom Holland 公開了戀情。貼下啲照片。而這集的 MJ Zendaya 據說是最討好的超級英雄的女友。

影評:The Batman

[影評mode] The Batman,看了。寫下影評。含主要劇透,慎入。

個 plot 其實很簡單。用最簡化的話說,Riddler 對城巿的腐敗看不過眼。城巿的腐敗是源自 Thomas Wayne 多年前競選巿長時,捐助的一個慈善基金。這基金被騎劫成洗黑錢樂園。當中涉及巿長、檢察長,和很多官職人員。Riddler 就是將這些事揭發出來,並將有罪之徒處罰。而且當中還涉及不少黑吃黑的搏奕手段。

以上是個鳥瞰式的陳述。而電影當然是從蝙蝠俠的第一身,從下而上的謎宮中去逐步明白以上整個圖畫。再加上一個加強了寫實風的蝙蝠俠,差不多就是這套電影的主要表達。

而這電影是重啟蝙蝠俠的第一套,據知已有兩個續集和電視劇在安排中。這套電影中出現的傳統蝙蝠俠角色:Bruce Wayne 和他的父母 (Thomas & Martha)、Selina Kyle (aka Catwoman)、Edward Nashton (aka Enigma)、Alfred Pennyworth、James Gordon、Oswald Cobblepot (aka Penguin)、Carmine Falcon、Salvatore Maroni。一套電影來說算是蠻多的。

而這集的選角,有一些亮點。適應多元,選了個半非裔半猶太裔的 Catwoman。而 Batman 是看起來換入驚情四日年演吸血鬼(蝙蝠)也無縫銜接。而奸角似乎比正派角色還更順眼。

這套電影有兩個特色值得給多一點焦點:

第一是這套電影呈現出的蝙蝠俠,比較接近傳統認識的蝙蝠俠。尤其是著眼於他的偵探技能。這個蝙蝠俠比較接近正常人,尤其是當 Christopher Nolan 十年前拍的蝙蝠俠,已經將蝙蝠俠塑造到無所不能。新這一套比較像個有血有肉的人。最明顯的部份,是中間有段飛鼠裝一幕,蝙蝠俠會畏高,而且飛鼠裝在城巿中玩會撞到一仆一碌。這才叫做比較寫實。

第二是整個 Plot 在探討一個問題:傳統理解蝙蝠俠為私刑執行者 (Vigilante)。而這種方式下,那麼 Riddler 和 Batman,包括 Catwoman 和其他效法 Riddler 的人,這些人之間又有甚麼明顯分別?

當 Batman 為他的信念而戰,將 Riddler 拉倒。但 Riddler 是在將對城巿傷害更大的人,那些貪心腐敗的官員拉倒,當中還包括了黑社會頭子,和很多殺人犯。到底誰才是正義和公正的?

似乎分別只不過是:Riddler 是無人認識的小民,小成平執行公義;Batman 是城中知名,高調地做著同一樣的事。

所以,去到最後,Batman 的自白:要為這城巿帶來比起這更好的價值。

最後評分 – 通常評分寫到最後,明顯地是好電影:Rotten Tomato 85%、IMDB 7.9/10。個人評 85%。預算 2億美元,票房 7.7億美元。

影評:Don’t Look Up

寫下《Don’t Look Up》,Netflix Movie。#劇透慎入

先說評分。這套 Netflix 上發佈、2小時18分的電影,IMDB 評 7.2/10,Rotten Tomato 評 55%。筆者評60%。

看這套電影最好有兩個心理準備:(1) 最後是 bad ending (2) 節奏緩慢。而儘管筆者早已有這兩個準備,仍是覺得有幾個位置要扣分:

(i) 電影走嘲諷現實社會的路線,但在這路線上又不夠寫實和貼地。太多離地和誇張,使其諷刺現實的力度大大減低。

(ii) 有點四不像:若說災難片又不像;喜劇又不像;發人心省又嫌不足;諷刺時弊又不夠貼地。

(iii) 而且真的不需要 2h18m。有不少部份有拖戲之嫌。其實跟番 100m (1h40m)的傳統電影格式,就差不多剛剛好。

(iv) 演員都是步入中年的演員。差不多找不到一個年輕的男或女演員。電影效果上大打折扣。

以一般電影技術討論。這電影的選角、說故事能力、衣著、化粧、特技、音樂、效果等等都略嫌不足。惟有就是靠幾個主要角色的演技、畫面和場景佈置,這幾方面搭救。

這套表面上是災難片。事實上也是災難片中探討人性、建制、和現代社會的問題。這方面,這套算是在災難片的角度上討論人性算是合格的電影吧。筆者會看的原因,都是因為口碑似乎不錯。但看完也是覺得不如聞名。

值得講下的是,片中代表著科技領袖的 Peter Isherwell,其原型若不是 Tim Cook,就是 Craig Federighi。而劇中形象較像 Craig。

而劇中女總統的戴帽打扮,大概熟悉美文化的人都大概知道是諷刺誰了。

貼下劇照

影評:Shutter Island

[影評mode] 寫下 Shutter Island。最近都在陸續清理一些影評存貨。

先說評分。IMDb 8.2/10,Rotten Tomatoes 68%。筆者評4.0/5.0。

~ 電影特色 ~

這套馬田史高西斯(Martin Scorsese)導演在 2010 時做的新黑系(Neo-Noir)驚悚電影。其著名之處,是電影想使到觀眾對結局呈現出羅生門、意見不同的結論。我實地測試過:我與另一好友一起看。看完討論劇情見解,果然真的是我們兩人剛好持不同立場,就是導演想製造出的那兩個廻然相反結論。

你可能不太明白這是甚麼意思,或有甚麼難度。試想想:電影是客觀載體,不同觀眾看的也是同一套電影;甚至在我的測試場所:我和好友是坐在一起看,還要一邊看一邊一齊討論。既然螢幕是同一個,片段是同一個,甚至同一個討論過程,為甚麼會有相反結論?這有點像幾年前曾經有幅相片,有些人看是白色金色衣服,另一些看是紫色黑色衣服。在電影上在眾目睽睽下造這種羅生門出來,是種電影藝術技巧。就是這點吸引了筆者去看和研究。另一點就是因為是懸疑電影,筆者喜歡在人生中做解謎工作。

~ 兩個結論 ~ #少量劇透慎入

兩個結論:一是主角是有精神分裂。另一個是主角是被誣陷。而筆者會這樣解說這套電影:無論你取的是那一個結論,你都會發覺整套電影是不能完整解釋的。因為本來這電影就是故意造到不能完整解釋。

筆者會提議一個有可能解釋到最多的劇情的結論:就是主角被誣陷的結論,而主角見到的其他一些事,都是他來到島上後,因為被下藥的緣故,而慢慢生出的幻象。這些幻象的出現,和洞穴中遇到的 Rachel 醫生的解釋正吻合:是被下藥後,需要 24-48 小時才開始藥效發作。若仔細看電影,會發現主角的超現實幻覺,都是發生在第一次食藥、吸煙、飲酒後的大約24-48 小時後才開始有,而且逐漸加劇。這是個最具完整性、最有可能的解讀方法。

不過既然導演都是故意造出羅生門,就不如留白好了。同一主角里安納度(Leonardo DiCaprio),同是 2010 由路蘭(Christopher Nolan)執導的電影 Inception,同樣是羅生門結局。明顯地兩位大導演都是有心製造羅生門:奧坎剃刀原則,沒有那麼巧合。

~ 製作評價 ~

最後寫些有關製作的評價。電影除了有心製造輿論的羅生門議題,其實是有點節奏太緩慢。而且大概可以減少 20-30% 片長,達到同一效果。2h18m (138min) 縮到標準的 100min 大概也差別不大。尤其是有不少段落,電影感是充足的,而且構圖不錯,但就是因為其他一些拖戲段落,溝淡了本來整套電影感和構圖都不錯的電影。舉例說,筆者最近寫影評的另一套《后翼棄兵》,明顯就是同是電影感和構圖不錯,相對相說節奏較明快的劇集。

而這電影面對的負評不少。羅生門議題和闇黑手法,是個雙刃劍,為這電影製造了一些不贊許的負評,但同時亦是營銷策略。這電影成為了當時馬田史高西斯自己的票房紀錄新高,帶來三億美元票房,直到後來被2013 的華爾街之狼的四億美元票房超越為止。同是里安納度作為主角的電影。

主角里安納度的演技真係好勁。演活套羅生門電影,完全是個人演技表演。

影評:IT 狗

[影評mode] 寫下《IT 狗》(In Geek We Trust),ViuTV 劇集。

《IT 狗》是於 2022 年1-2月間上映的 ViuTV 劇集。筆者寫了這影評的博客欄約有十年,都是第一次寫本地電視劇。可見這劇本身已很有值得寫下的地方。價值來自 (1) 本地興起熱烈的討論 (2) 筆者本人過去幾十年都是熟悉而在行內各種生態和見聞廣泛涉獵。

先說評分。IMDb 8.7/10、豆瓣6.6/10。筆者會評 4.0/5.0。這分數都給了同情分和寬鬆,排除了按行業或科技相關的內容(若包括埋就肯定是扣分而不是加);加分位是選角、製作勇氣、時代脈搏、取題、說故事技巧。扣分位是拍攝、場景、燈光、道具等仍是粗糙,仍是太重的香港製作低俗電視劇味道。

~ 行業生態 ~

這篇影評是不太想從行內角度寫批評。Clubhouse 上有幾個人邀請過或期望過我分享下有關對 IT 狗的看法,筆者都笑而說幾句就算。為甚麼?因為若要寫,筆者就肯定要從行內的真實方式講起。但若是這就會直插到零分。其實這難怪的。就算荷里活大製作,做科技生態或黑客攻防的,都一樣被筆者插到很低分。更遑論本地電視劇小製作。

可能還是有人有興趣,知道劇中有幾多是真,幾多是假。我會答,差不多都是假,但有 gimmick 趣味就算了,大家都放過製作人好了。為滿足這些人,我講解下:例如,西毒技術太普通,神級工程師條線 set 得太低;但東邪又太厲害,佢一個女仔做到既事,差不多係一個國防部或情報局中的部門做出黎。而條 team 技能差不多是夢幻組合,現實中不可能有咁好的配搭,就算高薪挖角都未必請到;但 budget 心算都知肯定一年都最少燒幾百萬,根本劇中啲數口錯晒(下面或者我寫一段講下個準確啲的預算)。而阿信竟然去到比賽台上才說不能 sustain,在現實我諗你交完表格連第一輪面試都無,唔好話上台講。可持續性在行內是常識,並不是啲好勁既事。還有太多太多吐槽點不能盡錄。寫咁多就算了。

~ 讚賞 ~

入正題。筆者有幾點是覺得這劇集值得讚的。一來是製作的勇氣,製作人夠膽製作,投資者夠膽投資。取材本地的商業生態,都已經不知多久沒有見過套比較似樣的。二來是取角。筆者看了幾集都說,都不知多久,沒有見過一套電視劇內,可以有咁多男模女模的角色同時出現。你找找 TVB,要有套電視劇,肯用啲靚仔靚女、模特,還要是同時有女模特有五六個、男模特都有四五個,我想可能 TVB 史上都找不到一套。TVB 是大笨象老建制,不肯提拔重用新人,是很多年資老的建制公司的常見結構性問題。

還有值得一讚的,就是這劇的金句的數量。很入屋,很入耳,很入眼。

~ 共鳴感 ~

筆者與幾個角色都有共鳴感。最有共鳴的是 Cathy Ho。筆者也是行政人員,經常要上面湊老闆,下面就照顧住啲年輕人。而且也是每年都做啲本地的初創評審,或合作夥伴間做啲企業培訓,經常指導企業發展和策略。而且那種其實是看到件事點做,但又要對年輕人寬容諒解,而又要在投資者之間取得平衡,我活在這種工作心境中,已經有十幾年時間。

另外,東邪西毒果啲 IT 人唔在講,女Billy 果啲亦認同。而阿信和蒙玲果啲理想主義、大愛膠,筆者自己心底裡也很想輕鬆做個理想主義L;不過當然作為行政人員,按現實主義和結果論,能將事實完滿做成,照顧到公司、投資者、同事、下屬、員工、客戶、最後才是自己;大家都開開心心、溫溫暖暖地回家享受晚飯,又一天的生活;然後筆者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。這種信念和生活方式,是筆者在行內的信念與操守,某種信條(Creed)。

不過講到最喜歡的角色,肯定是 Tony 和 Kenneth。其實改名也值得一讚,很多角色名字是些常在科技界遇得最多的名字。話說回來,Tony 和 Kenneth 那種邪道角色,老江湖、懂人懂事、似乎貪心,事實上就是常在犧牲自己,為團隊日夜設想。筆者看得也有點感動,看得眼濕濕。若這兩個是筆者的同事,筆者肯定是會全力支持。筆者以前寫過價值觀分類,Tony 和 Kenneth 這類屬邪道類,筆者還是理想高一點,鍾情於王聖之道。(見同 Blog 內的《王邪聖闇詭我》的價值觀分類)

而演 Never 的 Frankie 真係好靚仔。我係男仔都鍾意佢。

~ 營運預算 ~

最後,筆者寫一點坊間評論很少寫的專業角度。就是按上面說,寫一下阿信的公司的實際 Budget 預算計劃。

~ 人工 ~

先說人工。看完人工你就知我話佢條 team 亮點在行內人一眼就看出人工好貴。呢啲數字,你去 jobsdb 輸入下啲 keywords,都會找到大約巿價薪金範圍。

  1. 阿信
    1. 原職銀行中層管理,帶條細 team。2010 約 4-5萬就搞得掂;2021 最少 6-7萬+。計埋雙糧花紅津貼年薪大約 1M。
  2. 蒙玲
    1. 原職是矽谷那邊平面設計師。普通估計都起碼 120-140K USD 年薪。即也是大約 1M HKD年薪。
  3. 男 Billy / 西毒
    1. 神級工程師,若以演員年紀計,40歲上下、廿年年資工程師,都起碼不差於上面阿信,即 1M 起跳。因為「神級工程員」不是行內分類。用行內準則,按劇看,男 Billy 起碼是 Fullstack(中譯全端),而且能處理雲端、架構(Architectures)、網絡保安,等等問題。而且是技術主力。是屬於首席架構師(Chief Architect) 之類的角色。這個數就很難估,行內一般有實力的都 1M – 3M 之間,很闊很海鮮價。粗估 1.5M 吧。
  4. 女 Billy
    1. 據觀察,她是前端工程師,和產品設計或巿場策略。例如按演員年紀計經驗,大約400-700K 年薪。視乎往績。如果有往績亮麗果啲,應該會更高。
  5. 東邪
    1. 她除了能處理西毒的事,她還有個五毛團隊(網絡打手)、人工智能、資訊中心、和眾多黑客工具。這程度可比擬一個黑客組織。不是計年薪,是計盈利能力。粗估都起碼 30-50M。就先和西毒放一樣,都是 1.5M 年薪吧。
  6. 已經唔計 Kenneth、Tony、Johnny 仔、Cathy Ho 果啲股東或董事。

只看上面人工,條 team 都已經大約 5.5M 年薪。服務器 budget 粗估約一年 500K-1M(用下面活躍用戶數計),視乎管理效率。辦公室千多呎位置,粗估 $30-50 呎,約 400-500K 一年。其他燈油火蠟、設備購置、雜項支出,計多 1M。就咁計都起碼 8M 營運一年。

已經唔計佢若自己收錢,要攞牌 PCI DSS。若要攞牌,就算不計首年顧問支出,每年營運支出額外會多 1-2M,因為要做 IT Audit 技術審計,例如要請第三方技術顧問做檢測,例如包括標準的壓力測試、滲透測試、系統掃描、等等,最便宜的程度都不低於 1-2M。若計埋就 10M 一年。

~ 重新設計 ~

可能有人會想知:點樣可以便宜啲?方法是有的。(1) 女 Billy 已是最好選擇,唔駛改 (2) 蒙玲設計師唔該你唔好請個矽谷,請個平啲,250-400K 搞得掂 (3) 東邪西毒加埋阿信,唔駛咁多勁人。阿信自己若可以做架構、雲端、網絡保安,咁請多個工程師就夠。若唔得,起碼分擔一半。咁樣呢三個人 4M budget 可以大減為 1.3M-1.5M 左右。

若用呢條數計,加埋租金和其他營運支出,整體 4-4.5M 左右一年搞得掂。若再慳啲有可能 3M 內。

然後呢個四人團隊(阿信 + 女Billy + 設計師 + 工程師),4M budget,定出 3-6 個月 MVP,然後6個月一個營運週期。 助跑通道 4-5 個營運周期,目標2-2.5年內回本。那麼,這個商業計劃,首年就是:一年內投資 4M 試水溫,6個月 MVP + 6個月營運,睇營運指標,無野睇就砍項目。差不多已是最低風險管理。若要再低啲:(1) 請人時用 stock option 換低啲薪金,(2) 開個細啲的辦公室 (3) 設備支出做 BYOC、再便宜啲(但不能考 PCIDSS)。咁樣,有可能 2M 內搞得掂。2M 唔駛賣樓,按樓都按到。若萬一搞唔掂創業失敗,阿信出番黎銀行做,3-4年就可以還債。算是無痛創業。

如果搵到個營運勁啲既人,MVP + 首個營運週期,有可能壓縮到 3個月 MVP + 3個月首期營運。咁樣就會 1M 都有得玩。不過一來巿面上營運勁既人無咁多,有都唔會做初創;另外已是七除八扣超級壓縮,通常做預算會預鬆啲。

以上呢個商業案例,係筆者做的一份營運練習功課。職業病 / 練習習慣。你可想像到,我看這部電視劇時,一邊看頭腦會一邊心算。

~ 營銷定位和目標對象 ~

寫埋個營銷方案。8M 一年都不算很大的預算。不過例如人情支付渠道(payment gateway)或搞聚會平台的巿場定位(兩者 ARPPU 分別差很遠),若做約 $100 ARPPU,咁就已經係 80K paying user。那麼營運目標定在 800K-1M 活躍用戶 active user,2M 登記用戶 registered user,4% paying user 也不為過。

2M 登記用戶,那麼接觸受眾 (engaged audience) 更要大過 10-20M。即是,若只做香港本地就一定無希望,因為「用手機 + 會付款 + 付人情 + 搞聚會」的目標客戶群和受眾人士,只能計頂盡 15 – 65 歲。計到盡就只有5M。而且這是目標受眾。是必須大於接觸受眾 (targeted audience > engaged audience)。

所以用預算看。未討論收購價,只是成本無錢賺,就已經是必需要用海外巿場,支持公司營運。

而呢啲 budgeting,和技術上的 architectures 差不多道理:行內有咁上下經驗的人,得出的估計相差不會太遠。而且是可以逐個細節邏輯作客觀討論。

貼下劇照

影評:后翼棄兵

[影評mode] 寫下后翼棄兵。

先說評分。個人評 3.8/5.0;IMDb 8.6/10、Rotten Tomatoes 96%。

~ 製作策略與評分 ~

后翼棄兵是用了近年無論電影或 3A 遊戲大作都喜歡用的典型策略製作。可以這樣說:后翼棄兵是用大量靚人、靚景、靚衫;場景建制、拍攝角度、畫面構取、衣著打扮,都用到上乘;而用一個深度一般的劇本。差不多是「總之是套看得很舒服、投資者很安心的電視劇」。

看完是會對啲人和景的印象深刻,很有舞台感。而且實在將女主角用到盡,差不多用過晒不同的衣著打扮和化粧髮型。或說,差不多主線之一就是靠個女角撐起。所以難怪女主角 Anya Taylor Joy 奪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項。

若不是畫面製作優良,單就劇情,筆者是會評 2.5/5.0 分或以下。3.8/5.0 是因為畫面和製作加了藝術分。有些人看電影或電視劇,只要好看、感官享受就夠了。筆者覺得無可厚非,不過既然是套在營銷上販賣劇情的劇集,筆者就會在劇情上有正常要求。

~ 人生劇情 ~

筆者的個人觀感,是雷聲大雨點小。很多人的評價著墨是劇集描寫主角經歷人生高低起伏。但筆者自己看,七集的劇集,覺得劇情就是直線一條,起承轉合根本分別不大,而且劇集套路太普通,很易估。總之就是主角實力高強,總贏不輸,而偶爾驕傲輕敵輸給俄國人,然後總之就是會有朋友幫助,最後戰勝總大將。完。

例如有些其他都是講人生掙扎的電影,例如香港的《點五步》、以前的《Forrest Gump》《Beautiful Mind》《Eddie Eagle》《3 Idiots》《Joy》《Moneyball》等等之類。在人生掙扎上都要立體許多。相比之下,后翼棄兵與其說是講人生掙扎,不如說是專秀主角Anya Taylor Joy 洋娃娃臉的電影。

~ 后翼棄兵主題 ~

另外,明顯問題是后翼棄兵的主題不明顯。

后翼棄兵是個在國際象棋中,捨棄兵而換取控制中盤的開局策略。而問題是,除了劇中根本對此在棋法上沒有多提及,而這主題「后翼棄兵」對主角的人生,是有甚麼象徵?是捨棄了甚麼,主角的中盤是甚麼?

有此評價,因為主角的故事,呈現出的剛好相反。人生走偏峰,捨棄了中盤:不穩定的生活、酒藥煙性、濫藥濫瘀、流連於不穩定關係。好勝心切,人生中甚麼都想要。而最後總之下棋勝了總大將,就完了。這正正與「后翼棄兵」的棋法主題呈現出相反方向。使套劇顯得流於膚淺。

感覺是,看完,就看完了。總之看完了套 Netflix 劇,就像非洲每六十秒就有一分鐘過去。沒有很多流連思考,轉頭就忘了。好的電影,例如就說香港本地製作的《點五步》,看完後差不多被釘坐在電影院中,劇力久久不去。

~ 場景鋪排 ~

另外,有幾個場景也值得講下。例如主角的時空是戰後 1950 年後期。那麼除了場景,差不多看不出多少當代的資料。

主角的成長、練成,都不很具體。差不多除了是天才外,就沒有其他。她是沒有經過一個練功而成功的過程。

最後,結局是從美國去冷戰時期的蘇聯,作客比賽。筆者對此的電影手法很有期望。但劇集拍出來,就是太專心拍下棋戲,似乎忘了冷戰中期應該描寫的氣氛。例如其他電影《Rocky 4》《The Hunt for Red October》《Bridge of Spies》之類,都對冷戰時代的蘇聯,有很立體和具體的電影手法呈現。這點在《后翼棄兵》中,看到空位的從缺,實在是個明顯落差。

影評:F.R.I.E.N.D.S. 老友記

[影評mode] 寫下有關 F.R.I.E.N.D.S.,中譯作《老友記》。

FRIENDS 是 1994-2004 在 US NBC 電視台長期喜劇節目。10 季、236個節目。一個經典、具歷史性、具影響力的電視喜劇。在 2021 年曾在 HBO 有 reunion。

評分。無庸置疑 5.0/5.0。IMDB 上評 9/10,Rotten Tomatoes 82%。這整十季二百多集節目,我完整共看了兩次有多。對劇的無論選角、主題曲、選題、拍攝、場景,還有一眾彩蛋角色,都是我成長階段的喜愛。這評分肯定是主觀和偏心。

~ 戲子人生 ~

這神劇網上太多影評已寫了。我不再加多累贅。換個角度寫一些其他人不會寫的角度。

先說幾個主角。列出他們的生日和婚姻史,會看出一些模式:

  1. Jennifer Aniston (Rachel Green)
    1. DOB: 1969.02.11
    2. married 2000-2005; 2015-2017. no children.
  2. Courteney Cox (Monica Geller)
    1. DOB: 1964.06.15
    2. partner 1989-1995; married 1999-2013; partner 2013-present. 1 child.
  3. Lisa Kudrow (Phoebe Buffay)
    1. DOB: 1963.07.30
    2. married 1995-present. 1 child.
  4. Matt LeBlanc (Joey Tribbiani)
    1. DOB: 1967.06.25
    2. married 2003-2006; partner 2006-2015; partner 2016-2022. 1 child.
  5. Matthew Perry (Chandler Bing)
    1. DOB: 1969.08.19
    2. partner ?-1995; 1995-1996; 2006-2012; 2018-2021
  6. David Schwimmer (Ross Geller)
    1. DOB: 1966.11.02
    2. married 2010, div 2017, 1 child

首先,劇集裡描述的一眾,是剛出社會到三十多歲的階段。事實上,當這劇集在 1994 年上映時,有兩個已過了三十。劇中形容的年齡層年輕了幾年。

另外會看到美劇演員的情路坎坷。惟一婚姻穩定的是 Phoebe (Lisa Kudrow);而劇中三度離婚的 Ross (David Schwimmer);事實上比其他四個主角都要較穩定。

~ 筆者個人觀感 ~

這部劇我看了三次。第一次是中學階段,零零碎碎的看了不少。第二次是 2010-2011,正值我剛踏上退修全心做信仰反思。第三次是 2021,一年內和太座一起逐集看完。

值得分享下個人心路歷程。2010 第二次看,正值我經歷了十年的教會建制、長期委身、事奉生活的訓練,想學習和見識更多,更明白清楚信仰。當時是甚麼都會看,廣泛接收不同文化。當時無登記 Netflix,就去買美劇的 DVD 來看,收集齊十季。為的是認識多點美國文化 – 當時有考慮過去讀書、並吸引下不同的思維。喜劇正是一個很好的健康工餘娛樂。

記得當年看,沒有看到幾集,心中很快就有幾個想法:(1)我留意到這美劇,示範了一種可行的價值觀,幾個主角掙扎在墮落的世俗與生活之間,但仍帶著喜感與友愛,互相扶持;(2)在那種喜感、真誠、具彈性的關係中,我留意到與教會內那種自私、各人自顧門前雪,卻又口口聲聲說彼此相愛的模式,是何等不同。一個著地踏實,一個離地理論。

然後我就用這觀察價值觀的模式一直看。然後經歷多幾年的人生見識和歷練。而 2021 年再看,可以當是一種溫書和完滿。

~ 價值觀討論 ~

價值觀這一點,很值得一寫。

我甚至認為這劇流露出的價值觀,正是它能成為不朽的神作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它處於 1994-2004 的時空,正是全球化正熱、後現代主義橫行、新自由主義開始充斥的時空。很多人在這種生活氛圍下,掙扎於利益掛帥與傳統道德之間。漸漸出賣靈魂都不當是甚麼一回事,對一些人來說,凡事只要出賣多幾次,漸漸就沒有感覺,甚至會很熟悉和有安全感。這是廿一世紀面對新自由主義的當代掙扎。

而 FRIENDS 在劇情之間,流露出一種可行的方式。讓世代在這種示範中,得到醫治、洗滌、與包紮。它的確完成了它的時代使命。我都常說,很多明明是教會做的事和見證,經常由媒體和藝術來代勞。

而特別的是,幾個主角其實都是生活充滿缺憾和殘破不全。而這殘破不全、但又能帶著理想愉快生活,這正是它的見證和時代醫治。幾個主角是充滿缺憾的,例如 Ross 是三度離婚、性格衝動;Chandler 是很多童年陰影而且經常詞不達意;Joey 是經常失業、經濟不穩定;Rachel 除了家庭問題、和 Ross 的 On & Off、還有大段日子都在事業中掙扎、經濟不穩定;Monica 是控制狂、完美主義者、而且從小就被父母忽視;Phoebe 從小家庭破碎、流浪街頭、坐過監、還有個做妓女的孖生姊姊。

而且性格上,幾個主角都是充滿缺點的。易怒、衝動、自私、攻擊性、經常說謊、貪心、情欲、亂花費,等等。這和教會講的人生方式,大相逕庭。但若你問我,若真要揀其中一個,我會比較覺得老友記的幾個主角的方式,那種真誠地在充滿缺憾中的同行、偶爾促狹互相欺騙但又會認錯和寬恕、回復真誠相待,比起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方式,更可取。

而看劇我更明白基督教中道成肉身的意義。有時那些常講彼此服侍的人,不如多擁抱和接納還要更好。有時最貼地的道理,不是在聖堂或敬拜當中。而是在巿井、在世俗、在人群當中。在 cafe;在家中聚會;在戀愛關係中;在辦公室;在吵架中;也在失落、失望、委屈當中;也在擁抱、接納、寬恕當中。在朋友當中。

這劇在我的2010退修期,實在影響了我不少價值觀模塑和成長路上的想法。

最後貼一些劇照